首页 > 新闻中心 >

前三季度地方经济报全部出炉,省增量政策正陆续落地

发布时间:2024-11-06
截至11月1日,全31个省份发布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其中,18个省份跑赢GDP增速“全线”,地方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前三季度,我经济稳定运行基础进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进入四季度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拼经济,中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注意到,批省增量政策正在陆续落地。

区域发展协调平衡增强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31个省份都已公布了前三季度成绩单。“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依旧是位于全GDP前列。

其中,广东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10万亿,稳居全榜。江苏紧随其后,前三季度达97744.3亿元。山东前三季度经济总量则是71981亿元,其后是浙江,前三季度经济总量为62618亿元。河南、四川、湖北、福建则在“4万亿”档,分别为47881.96亿元、45441.82亿元、41655.01亿元和40191.92亿元。

各省经济呈现出不同的亮点。如浙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四稳”的发展趋势。先是供给端工业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其中民营经济成绩亮眼,增加值增长8.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0.0%。对于广西而言,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9.1%,工业经济“压舱石”“顶梁柱”作用进步彰显。前三季度,西藏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8.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9个百分点。

发展改革委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三季度,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特点。

先,“稳”的基础比较牢固。前三季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增长比较平稳,基本都在平均增速线附近,区域发展的协调平衡进步增强。

另外,“进”的特点比较突出。西部地区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清洁能源发电、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转化、清洁能源外送为体的现代化清洁能源发展格局,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亮点。前三季度,西部12个省份中10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平均水平,西藏、重庆、新疆、贵州、甘肃、宁夏等省份增速排在全前10位,增速明显高于全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新旧动能转化加快,增速高于全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安徽、湖北、河南等经济增速超过全平均水平,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东北振兴取得积进展,东北经济体量大的辽宁前三季度增速超过全平均水平,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

微信图片_20241104134508.png

北京市探索形成以“清单、平台、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布局建设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验收60 ,其余40的建设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图为居住在东城区银杏舍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在学习健身操。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地方增量政策密集推出

进入四季度,地方吹响冲刺年度目标的冲锋号。庆假期前后,地方政府密集部署经济工作,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在中央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发布的同时,地方也在积研究出台地方增量政策。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出揽子增量政策后,河南迅速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抢抓庆假期前的重要“窗口期”,时间出台了进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条、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16条等政策措施,举办了14期“三个批”项目建设活动,并聚焦餐饮、文旅、住宿等领域发放了金秋消费券,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释放了需求潜力。9月30日,云南省政府党组53次(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指出,稳增长不仅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任务。各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与穿透式分析,扎实推进稳增长解难题优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10月8日上午,四川省举行2024年四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

除了推进贯彻落实中央各项举措落地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推出地方版“增量政策”。比如,9月28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9月29日,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用足用好和江苏省“33条”等政策措施,加力研究储备、适时推出批新的增量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和应。

从地方政策来看,主要从地方财政上发力,拿出真金白银来促进消费和激励生产。比如,北京加力落实揽子增量政策,积争取提前下达的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债的同时,在市层面提前下达2025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0月15日,上海市发布住房公积金新政,推进上海加速构建“租购并举”住房模式进程,盘活公积金资金,活跃租房市场,或进步改善二手房抛压;四川的政策包括实施消费信贷财政贴息、实施消费新场景运营激励、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实施旅行社入境游激励4条措施等。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中共中央关于进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如何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之间的关系,来看区域城乡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的路径?

贾若祥表示,是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纽带。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产业发展上,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水平、产业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协调发展,要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断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探索既能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又能彰显区域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多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区域格局,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和平衡。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看,产业是联城接乡的重要纽带,是推进农工贸、种养加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增、农民增收、农民变美的重要抓手。

二是要把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关键要素。人是城乡区域发展中活跃也是关键的要素,要通过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做好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大文章,同时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业技术人才下乡的大文章,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要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衔接起来。进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城镇“点”上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面”上的高水平保护,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互促互进。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